缝制设备企业新产品开发调查报告
近年来,行业研发人员文化层次提升较为明显,但缝纫机的设计是相对复杂的过程,涉及机械、材料、电子、面料、工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研发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且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因此,“人员水平”成为制约因素更多体现在专业兼复合型人才的缺乏。
企业生产的社会化合作程度日益提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不仅仅是竞争,更重要的是合作。针对“获取准确、先进技术的信息难”的问题,有企业建议全国缝制设备工业信息中心定期组织一些交流活动,使企业能从中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新产品开发方向。
3.5 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综合16家受访企业反馈的信息,当前行业企业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线张力、机器振动、噪声等基础理论的研究;
(2)电控的稳定性及机电结合的匹配性;
(3)关键零部件的质检问题及复杂零部件的检测手段;
(4)涉及产品耐用性方面的材料学;
(5)产品的试验分析和试验方法;
(6)生产工艺;
(7)缺乏标准操作作业指导书。
在调查中,也有不少受访对象提到,企业经营者急功近利、舍不得投入也是导致行业技术进步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4 新品开发计划
在该项调查中,我刊针对未来3年的产品及整体发展趋势、已实施并重点发展的项目、国产设备需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开发思路、是否有进行基础原理研究、新产品开发大致流程及所需时间等多个方面设计了15个问题,受访者一一进行了详细回答。
4.1 电子类特种机、电脑平缝机仍是未来3年的主导产品
在“未来3年看好的产品选项”中,有13家企业看好“电子类特种机”,其次为“电脑平缝机”有7家,“缝制单元”4家,“辅助装置”3家,“改装机”1家。就发展趋势而言,“节能环保”、“一机多用”、“机电一体化”、“高效”分别以11票、9票、9票、8票位居前四列,“省工”及“量身定做”也分别获得了3票。基于“用户的需求在不断地增长,服装工艺在不断地变化”、“电控技术不断发展”等理由,87.5%的企业认为未来3年国内缝制设备技术会有较大突破,12.5%的企业认为不会有较大突破,观点是“创新意识不够、企业投入有限、专利保护弱”。
4.2 电子类特种机开发有盲目扎堆之嫌
在受访的16家骨干企业中,有10家企业已实施电子套结机项目,9家企业已实施电子类特种机项目,8家企业已实施电子平头锁眼机项目,7家企业已实施电子花样机、电子圆头锁眼机项目,6家企业已实施伺服包缝机、伺服绷缝机项目,5家企业已实施开袋机及缝制单元项目(表1)。

.3 重机系列产品仍是认同度最高的产品
就技术人员心目中较认同的系列产品调查选项中,“重机系列”以8票位居榜首,“兄弟系列”以7票位居第二,“飞马系列”、“百福系列”分别获得4票。在16家受访企业中,仅有两家有部分产品自成体系。不过,可喜的是,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思路已由原来的“向国外同行看齐”转为主要来源于“科学的市场调研”和“用户”。
4.4 部分企业已着手基础原理研究
在“是否有进行基础原理(包括缝纫原理和控制原理)研究”调查中,56.25%企业选择了“是”,6.25%企业选择了“否”,37.5%的企业没有作答。这些企业已着手研究的基础原理有:线张力;双针机的机构;送料机构、挑线机构、勾线机构的研究;各运动副之间的运动关系及优化设计;挑线凸轮加工过程中死点的研究;非线性闭环矢量控制传递函数以及随机噪声模型;针杆耐磨性研究。没有进行研究的企业理由是研发成本太高,市场风险太大。
4.5 新产品开发流程紧凑,“市场调研”决定成功与否
在受访的16家企业中,新品开发的流程都较为紧凑、规范,基本都经历了市场调研、方案论证、产品设计、样机试制、检测论证、耐久试验、二次改进、用户试用、小批量生产、工艺鉴定、大批量投产等环节。新产品从立项到批量推向市场,93.75%的企业需要半年到1年时间。
在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因素中,有75%的企业认为市场调研的准确性与广泛性对开发成功与否影响最大。其他对开发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有:有资金投入(31.25%)、零部件配套(25%)和老板理念(18.75%)。这说明新品开发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开发前的准备工作。
4.6 差距与问题
调查显示,电控产品的稳定性是当前及未来国产设备最需提高、完善的内容,有93.75%的企业选择了此项,其次为“无油(微油润滑)”(43.75%)、“线张力稳定性”(37.5%)、“噪声”(31.25%)、“耐用性”(25%)、“振动”(25%)。有受访企业特别提到,当前多轴控制系统存在一些设计问题,稳定性较差。
在与“三资”品牌品质差距的比较中,产品性能的稳定性仍是最突出问题,占87.5%。现场管理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43.75%的企业认为内部管理较为混乱。此外,“检测手段和方法”、“装配工艺”、“零件质量”也需进一步摸索与加强。
对于零件配套体系,有9家企业认为零件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加工工艺有待提高,8家企业认为零件企业加工设备还不够先进,7家企业认为人员素质有待提高,2家企业认为老板理念有待转变。
5 结语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来,总体上中国缝制设备企业的新品研发正面临着从基于模仿的竞争导向到用户导向的转变。用户导向的产品创新要求企业将眼光从对国外领先市场和国内竞争对手的模仿上更多的转移到对需求方的研究和企业的创造性活动上,更加主动、系统地布局自己的创新活动,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竞争对手的产品。
战略上,根据市场情况快速反应本身没有问题,但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明确的创新战略,而不是只盯着竞争者跟风、模仿,因为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进而衍化为价格战。
从竞争导向的产品创新到用户导向的产品创新是一个系统性转变过程。不仅仅要求企业具有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敏锐触角,还要求企业从战略和规划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建立起能整合内外创新资源的开发体系和流程,并掌握一系列挖掘顾客需求并将其有效转变为产品的方法。